学术观点 | 鞠玉梅. 应对读写危机和思辨缺席:加强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Author 鞠玉梅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学 术 观 点
应对读写危机和思辨缺席:加强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
鞠玉梅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摘 要:为了解决英语专业本科生中存在的读写危机和思辨缺席等问题,我们应当加强对本科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在本科阶段开始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如何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本文认为,这一方面缘于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适应高素质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培养研究能力要在“如何做”上下功夫,将其视为一个系统工程,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体来说,需要从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3个层面去落实。在教学管理层面,要改进理念、调整课程设置、改革考试评价方式以及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的管理;在教师教学层面,应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在指导本科生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层面,应提倡研究型的学习风格,使其逐步形成学术研究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英语专业;读写危机;思辨缺席;研究能力;英语教学;人才培养;本科生;
文献来源:鞠玉梅.应对读写危机和思辨缺席:加强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43(06):108-118.
作者简介:鞠玉梅,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省科学院) 外国语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教授,250353,研究方向:西方修辞学、外语教学。
1. 引言
许多学者指出,英语专业本科生普遍存在读写危机(如张绍杰,2012)和思辨缺席(如黄源深,1998/2006/2010;阮全友,2012/2014;孙有中,2011/2015)等问题,教师们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往往对此感受颇深。“拒绝读书、苦于写作、懒于思考、缺乏理性”,这是许多英语专业学生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读写危机与思辨缺席已经严重危害到了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对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尝试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在本科阶段开始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如何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研究能力?
一、为什么需要在本科阶段开始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
长期以来,许多人都认为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英语技能,学术研究是研究生阶段才需要做的事情,在英语专业的教师中持这种看法的也大有人在。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造成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尽如人意的一个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不仅可以为他们撰写毕业论文以及将来进行学术研究作准备,还可以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为其一生的成功奠定基础。我们需要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研究能力的培养,这是由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目标决定的。
1.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
作为人文学科,英语专业所开设的语言、文学、文化等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语言文学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将这些知识作为研究的对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应体现人文学科的研究特点。以“语言学导论”这门课程为例,课程大纲要求的培养目标是“发展语言意识,培养理性思维”。可见,该课程授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语言进行研究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掌握语言学理论和流派等基础知识,对语言的认识和敏感度也应得到提高,初步具备从事语言学研究的能力。文学等其他方向的课程也是如此。如何确保学生具有在某一领域内开展研究的能力,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并投入大量精力的问题,这比学生究竟记住了多少知识点更加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综合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如果在教学中只重视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轻视甚至忽略对研究能力的培养,就会背离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使英语专业沦为纯工具性的学科。虽然语言类专业不乏工具性的一面,但这不应是英语专业的全部。学界已有较多关于英语专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讨论(如胡文仲、孙有中,2006;蓝仁哲,2009;蒋洪新,2010;张绍杰,2010;孙有中,2017;查明建,2018;张和龙等,2018;郭英剑,2019;蔡基刚,2019;孙毅,2019),本文不再赘述。笔者认为,要办好英语专业,就必须摒弃以实用性和应用性为特点的、过于职业化的功利主义教育倾向。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以培养学生宽容、尊重、公正和坦诚的精神为己任,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批判与研究能力上,使英语专业成为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中提出的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外语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
2.研究能力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在高等教育中,包括英语学科在内的所有学科都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终极培养目标,但多项调查研究(如张云、刘正光,2013;束定芳,2015等)结果表明,在英语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这一目标通常不过是一句时髦的口号而已。受语言工具论根深蒂固的影响,统治英语教学的主导模式仍然是简单的技能操练和单纯的知识灌输,而且技能操练更多停留在浅层次的一般性口语表达上,经典阅读与写作等高难度的技能训练严重缺乏,课堂上貌似师生互动热烈,但教学严重缺乏内容和深度,这显然无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很多学生并不真正知道何为研究,对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步骤亦知之甚少,写出来的毕业论文自然质量堪忧。笔者认为,较强的读写能力和探究思辨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应有之义,对学生进行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达成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1)研究能力与读写能力
要做好研究,必须首先练好阅读与评析专业文献的基本功,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而且是阅读艰深资料的能力,绝非那种轻松的快餐式浅层次浏览能力。如果在本科阶段忽视对高层次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可能到毕业时仍无法顺利读懂语言文学与文化领域的专业论文。高素质英语人才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到底什么是英语专业人才的素质?张绍杰(2012:4)认为,英语专业人才的素质是指“广博融会的语言、文学、文化知识,气质儒雅的跨文化交流潜质,宽阔视野的思辨能力等”。笔者认为,要培养这样的高素质人才,离不开充分的读写训练。凡学问高深者无不具备深厚的阅读和写作功底,老一辈外语教育家如许国璋、李赋宁、王佐良、王宗炎、戴镏龄等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无一不具备高超的阅读能力和非凡的书面文字表达能力。诚然,不是所有的英语专业学生都能成为大师级的学者,但较强的读写能力确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研究能力包括读和写两个重要能力:没有广泛的学科文献阅读,做研究便成了无源之水,根本无从谈起;而没有高水平的写作能力,就无法将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以书面的形式报告出来。与理工科专业不同,英语的科研成果更多地是以论文的形式呈现,没有高水平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不可能产出专业的学术成果。朱文娟(2013)的调查表明,造成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漏洞百出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普遍缺乏查阅和评价资料的能力,他们普遍不喜欢用英语写作,授课教师平时也很少布置学术写作任务。这必然导致“英语专业的学生被认为是高校文科类专业中最不会写文章、做研究的人”(束定芳,2015:5)。因此,以培养研究能力为抓手,可以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而读写能力的提高,又有益于研究能力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2)研究能力与探究思辨能力
英语专业人才应当具有宽广视野的思辨能力,这是高校英语专业与社会语言培训机构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学生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因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不是自由选项,是受教育的必要条件”(Dobson,2008:3)。《国标》强调要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过程涉及提出问题、寻找途径、得到答案等步骤,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以得到培养,这些正是思辨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学生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其思辨能力会逐渐得以成形。要从根本上解决英语专业本科生思辨缺席的问题,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课程中渗透研究型思维,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由被动的语言技能操练者和学科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科学研究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激情,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领他们体验创造知识的过程,鼓励他们质疑、批判、发表独立见解,使其养成研究型的学习习惯。这不仅是英语专业所应有的追求,也是高等教育本身的核心终极目标之一——教育应教会人如何思考与探究。因此,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的“基本功+百科知识”的培养模式(孙有中,2015),在研究能力与思辨能力的培养上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关于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如何培养这两种能力的问题,学界已经有众多讨论(如文秋芳、周燕,2006;王守仁、陈新仁,2008;孙有中,2011;李莉文、刘雪卉,2018;张德禄,2018;蔡基刚,2021)。研究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大一开始,贯穿大学四年的整个学习过程。探究与思辨应成为大学教育的主旋律,英语专业固然需要花大量时间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但绝不能因此就忽略甚至无视对思辨能力的培养。我们应既抓好英语语言能力的训练,又注重对思辨能力的培养,将两者有机地融为一体。至于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笔者认同文秋芳、孙旻(2015)提出的解决方案,此处不再赘述。随着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一学生在入学时通常已经具备了不错的英语语言能力,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现在的英语专业教学更有条件培养学生的研究与思辨能力。
二、如何加强对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教学管理到教师教学再到学生学习,各个层面都应具备科学的理念、适当的方法与具体的措施,才能使研究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1.教学管理层面
从教学管理层面来看,应该更新升级教育理念、合理设置课程、改革评价方式、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的管理,这4个方面相辅相成,可以有效地促进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第一,要更新升级教育理念,认识到研究能力的培养对于英语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要摒弃以往错误的观念,不能到研究生阶段才开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因为凡“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本科教育鲜有仅以培养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而是把高素质、高学养的研究型、创新型、管理型、领导型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吴格非,2015:42)。
第二,要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纠正重技能训练、轻知识输入和逻辑思维培养的传统做法,加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课程(如语言学类课程)的比重,增设研究方法和思辨技能等课程。同时,语言技能训练类课程要做好两件事:①要加强阅读课程中针对英文原作的阅读训练。“为何我们老一辈许多外语专家并没有今天这样好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国际交往的环境,但他们的英文基本功以及中外文学的修养就那么好,其重要原因在于他们有广博的阅读。”(蒋洪新,2010:13)因此,当前的阅读课程不能像传统综合英语课程一样只讲解一些不成体系的单篇课文,教师应当为学生开出英文经典名著的阅读书目,并切实运用于教学之中,督促指导学生完成大量的阅读,以培养熟读西方文学名著、谙悉西方思想潮流的博雅之士为追求。②要加大写作课程的课时比重,从大一开始设置写作课程,前两年基础阶段的写作课程以一般英文写作训练为主;后两年以学术写作训练为主,重点训练学生的学术写作意识和规范,并同文献阅读结合起来,务必使学生领悟到学术研究是建立在深入的文献阅读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基础之上的。
第三,切实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特别是在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中,非常有必要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已经初步实施了这一评价模式,但操作过程和效果都并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一考定终身”的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有些英语专业的教师并没有从思想上真正接受过程性评价,即使在学校的统一要求下不得不采用这一方式,但仍然存在理解不到位和使用不恰当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也无法理解这种评价方式的意义,如在教师布置一些有挑战性的读写任务时,学生表现得比较抗拒,导致过程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因此,评价方式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教学管理部门需要不断加强管理,切实推动评价方式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第四,加强对本科生创新实践的管理。目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等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本科生的科研热情,推动本科生真正投入到科研创新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得以接触和了解包括课题的选定与论证、申请表格的填写、预算编制和经费使用、实际研究过程、论文发表、结题等多个环节在内的科研课题申报与完成的全过程。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课题的选择随意性较大、指导教师的参与程度不高、学生与指导教师的沟通不够、指导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研究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管、结题质量有待提高等,管理层面普遍存在重申报、轻结题的倾向。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本科生创新计划和项目的管理,做到不仅重申报,而且重研究过程和结果。
2.教师教学层面
从教师教学层面来看,应改革教师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自身科研素质、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作为对学生指导的重点,这3个方面有机联系且互相影响。
首先,教师应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陈文凯(2010)的研究表明,制约外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教学模式。大部分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传授英语知识、训练基本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综合使用英语的能力。虽然这些方面不可谓不重要,但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忽视对学生科学思维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导致许多英语专业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一种宏观的教学理念,它强调要“把学生视为持续创新的主体之一”(Kiraly,2000:9)。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所教授的具体课程设计出研究型的课堂教学方式,将对研究型思维的培养渗透到每一门课程的每一堂课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知识类课程更应如此。以“语言学导论”课程为例,该课程的根本教学目标应该是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如果不以研究型教学作为主导教学模式,就必然会偏离这一目标。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语言学基本知识点的传授固然是必要的,但真正成功的教学不仅应该使学生触摸语言学研究的门槛,初步领略语言学大门后的美景与神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学研究的热情,甚至使他们开始考虑如何“登堂入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甚至辩论,尝试对学生进行学术性阅读与写作、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训练。
其次,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自身对科研工作充满热情,并且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学术积淀和成果。教师本身对科研的投入就是对学生最好的熏陶,可以在教学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反思英语专业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除了客观上被“市场化、低端化、工具化所绑架”(束定芳,2015:5)以外,师资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一个有水平的外语教师不仅需要有过硬的语言基本功、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在倡导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外语人才的今天,如果教师自己不创新,如何能够教导学生创新?所以,英语专业教师需要首先认识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是大学至高无上而不可替代的基本原则”(卡尔·雅斯贝尔斯,2007:73),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
最后,对学生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意味着教师应该将之作为对学生指导的重点。现在的高校普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到底应该“导”什么?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据笔者了解,目前大部分本科生导师的工作主要是督促学生进行语言技能训练,并做一些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工作,鲜有教师能意识到对本科生进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也是其职责所在。很多专业导师不过充当了辅导员的角色,并没有发挥其专业教师的专长,这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笔者认为,大学存在的意义在于对学术无限的热情以及持久、充满想象力的探索。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导师制的核心是对学生性格之模铸和批判性思维之养成,在指导本科生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导师制的核心价值,即“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主动探究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素养的人”(刘济良、王洪席,2013:55),这要求教师首先就要具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和深厚的科研积淀。
3.学生学习层面
笔者认为,需要在学生中倡导研究型的学习风格,逐步养成“学术感”,使研究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何为研究型学习风格?Pedaste et al.(2015)认为,研究型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一样选定某个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促使其熟悉和掌握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从而形成科学思维。研究型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养成研究型学习的习惯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基础教育往往更关注对事实性知识的灌输与考核,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懒于主动思考,思维惰性很强。这一点在许多英语专业本科生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由于外语学习需要大量模仿、记忆和背诵,有的学生便误以为英语专业就是操练一下语言技能,只要能流利地说“外国话”,可以应付一些日常交流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英语专业是为那些此生注定与英语结下不解之缘、一辈子从事英语研究或教学的职业或运用英语进行高层次跨文化交流的人服务的”(束定芳,2015:5)。因此,要做一个合格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不能仅满足于掌握一般的语言技能,否则将和其他学习公共英语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毫无二致;不仅如此,非英语专业学生还有其自身的专业优势。
要凸显英语专业的优势,就要学习和研究英语背后的文明和文化,将英语本身看作一个可供研究的学科领域,要认识到它和其他学科一样是一门科学。英语专业学生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惯性,养成研究型学习习惯。开始的时候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有可能产生畏难情绪,但只要持之以恒,在授课教师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在本科生导师的学术指导下,逐渐形成学术思维;学术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会具备“学术感”,可以将“语言能力(外语和母语能力)、知识能力(知识建构和知识应用)和研究能力(一般研究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王雪梅,2013:35)有机地融合起来,具备较高的学术敏感度和反应力,从而形成真正的研究能力。
三、结语
本文反思了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读写危机和思辨缺席问题,提出应当加强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这是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使然,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能力的培养要在“如何做”上下功夫,将其视为一个系统性工程,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3个层面进行落实。在教学管理层面,管理者需要更新升级教育教学理念,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增加有利于提升学生研究能力的课程数量,切实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加强对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的管理,使其真正成为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助推器。在教师教学层面,教师需要自觉改变教学模式,由单纯的语言训练和知识灌输转为研究型教学模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着力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并将加强对本科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业导师指导的重点,真正发挥导师的导研作用。在学生学习层面,需要大力倡导建立研究型学习模式,使研究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以此引导其逐步形成具有“学术感”的学习风格。希望本文能为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适应微信排版,本文格式略有变动,欢迎阅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纸质版期刊或知网下载论文。
本文编辑:王宁 吉林外国语大学
本文审核:王峰 吉林大学
专著推荐
应用语言学
如需购买国际原版学术著作,可以联系我们询价,支持对公转账,可以制订合同,开具电子发票和购物清单。订购联系人:王老师 13501892122(电话同微信)
专著推荐 | 高洋《中国大学英语教师阅读本体信念、阅读教学信念及阅读教学实践的探索研究》
专著推荐 | 文秋芳《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
专著推荐 |吴勇.《大学英语教师心理资本、幸福感与课堂管理》(互动赠书)
专著推荐 | 纪小凌:大学英语写作研究——学习者语言及写作教学与测试
专著推荐 | 杨雪燕:《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实践》
专著推荐 | 多模态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应用
专著推荐 | Writing Using Sources for Academic Purposes
专著推荐 |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研究丛书
专著推荐 | 翁立平:《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学》
专著推荐 | 《二语研究中的数据可视化与分析》Routledge新书
专著推荐 | Translation Revision and Post-editing
专著推荐 | Jeffrey Gil《文化软实力与全球推广汉语学习:孔子学院项目》
专著推荐 | Acquiring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in a Second Language
专著推荐 | 适合语言教师的开放教育资源(OER)有哪些?
专著推荐 | Learner Corpus Research
专著推荐 | 吴朋《高校商务英语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留言赠书)
专著推荐 | Collocations and Action Research
专著推荐 | 如何提升你的英语写作技巧(2卷本)
专著推荐 | 郑咏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初学者实践指南》
专著推荐 |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lobal Englishes in Asia
专著推荐 | Early Language Learning in School Contexts2021年新书
专著推荐 |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s:
专著推荐 | 中国英语教师移动辅助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留言赠书)
专著推荐 | 最新国际英语学术写作教材: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Academic Writing
专著推荐 | Brian Tomlinson:《为学习者评估、改编和开发教材:英语作为国际语言》
专著推荐 | Christine M. Tardy《学术写作中的语类创新》
专著推荐 | 语言教育与身份认同国际前沿著作(5卷本)
专著推荐 | 国际前沿:语言习得的心理研究维度(4卷本)
专著推荐 | 语言政策与规划国际前沿著作(7卷本)
专著推荐 | 二语语用研究(第二辑 5卷本)
专著推荐 | 二语动机研究(5卷本)
专著推荐 |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5卷本)
专著推荐 | 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4卷本)
专著推荐 | 外语课堂研究(动机、教师、学习策略、教育技术等,9卷)
专著推荐 | 教育研究中SPSS的应用(2卷本)
专著推荐 | “语言教学中心理/认知因素研究”国际前沿著作(14卷)
著作推荐 |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能为应用语言学做什么?(3卷本)
专著推荐 | 基于民族志的语言研究(6卷本)
专著推荐 | 刘杰:《语境中的口译教育》(Springer出品)
专著推荐 | 2020话语分析国际前沿专著
专著推荐 | Metaphor and Gesture《隐喻与手势》
专著推荐 | 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国际前沿研究
专著推荐 | 语料库+外语教学该怎么玩?
专著推荐 | “牛津社会语言学丛书” 9本
专著推荐 | 语言教学、二语习得国际前沿研究
专著推荐 | 王欣:《基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二语动机策略有效性实证研究》
专著推荐| 刘迪麟《词汇和语法的描述与教学:基于当代语言学理论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
专著推荐 | 多模态话语分析国际前沿研究
专著推荐 | 张毓:《学术文本概指名词的特征性型式与局部功能》
专著推荐 | 高霞:《朗读与外语能力测量》
专著推荐 | 鲍贵:《理解与评价应用语言学实验研究》
专著推荐 | Doing Pragmatics (第4版)
专著推荐 | 蔡基刚《国际SCI医学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
扫码关注我们
语言学通讯
投稿:dianzishu@126.com
商务合作:13501892122